碧翰烽/文
核心提示:基层之疲惫在于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、文牍主义、懒散牢骚等重起,运动式急功近利抬头,规则化法治化方式缺位。
1:疲态显现、穷于应付的基层
近年来,一些基层干部常常抱怨和苦笑,现在基层工作任务经常多的忙不完,整个就是一个“疲惫不堪”的状态。
一是任务繁杂,样样俱全。基层虽小,人员虽少,样样俱全,一样也不能少,一样都无法轻松。诸如环保、扶贫、党建、维稳、安全生产、社会救助、抢险救灾、工程建设等,都是要求很高很严,压力很大。
二是穷于应付,这神那神。有基层的同志说,如果仅仅是干事倒还好一点,毕竟干了点实事、好事,可是现实中很多时候就是穷于应付,诸如迎检、接待、调研、开会、材料、表格等,光应付上级的事就够发愁了,这神那神都得罪不起,动不动就会通报、问责。
三是加班常态,只做不说。对于忙碌的基层干部来说,经常是一天当两天用,五加二、白加黑几乎是常态。一些地方甚至已经没有周末这一说,有的还发个正式文件予以通知,却引来舆论哗然。所以有的地方根本就不下文件通知,而是口头通知,让你说也无处说,成了只能做不能说。
四是累的累死,玩的玩死。这个可能才是基层疲惫的一个重要真相:一方面不少基层干部的确处于“疲惫不堪”的状态,这是能干事的、想干事的;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基层干部无所事事,可谓悠哉游哉!即便如此懒散,却可能更多的牢骚怨言,还是他们说出来的。事情从来都是这样两极分化,也许这才是现实的真相!
如果基层一直处于这种疲惫不堪、穷于应付的状态,绝对不是一件好事。不仅不能将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,尤其是可能导致阳奉阴违、执行走样、祸及群众,出现让人民不满的假政绩、坏政绩。比如前不久一些基层在执行煤改气、清理出租房等工作时,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,结果导致多方批评、民怨四起,是吃力不讨好。
2:运动式急功近利
分析基层疲惫的原因是很多的,比如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在一些地方泛滥,文风会海、文牍主义没有得到有效改观;比如一些地方官员缺乏正确政绩观,主观意志浓厚、工作能力差,搞瞎指挥瞎折腾,缺乏应有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;还有的就是将层层传导压力变为层层推卸责任。
归根结底来看,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实质就是缺乏足够的规则意识,热衷于运动式的急功近利。
比如有些工作的推进、要求与措施,往往缺乏严格的规则和法治内涵,更多的恐怕是靠某些长官意志和折腾,短期利益观念较为突出。尤其是有些涉及环保、安全执法方面的工作,也往往通过行政手段搞过头了,这里面恐怕就有人的主观意志过头了。
还有,就是缺乏一种协商、讨论的规则,有些工作到了基层,就只剩下“执行”一个选择了,而在这个工作思路、做法形成的时候,有没有征求过基层的想法,有没有想过在基层执行的效果,就不得而知了。
3:重构简单务实科学的规则化方式
让基层工作回归常态化、制度化、法治化,强调规则建设,按规则办事,而不是靠运动式急功近利,是激活基层活力的重要方式。
一是重点要突出。基层就是基层,不能像上级机关那样,样样都有那么多的繁琐程序与工作要求。关键在于突出重点,突出解决问题,突出结果,突出民意,重点不能太多,而要简单精炼。而且这些突出的重点任务,要做到权责统一,既然要给基层以责任,就要赋予其相当的权力,否则就会达不到效果,也是没有规则的结果。
二是工作要依法。有的基层干部完全信奉摆平、搞定等工作方式,完全只重视结果,而不重视其合法性、合理性,甚至搞官大一级压死人,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,只是一味地“唯上”“唯政绩”,这又是在走另一个极端。坚持按法治方式解决问题、化解矛盾、推进工作,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许多时候可能不适应行政的思路。所以尊重基层、爱护基层是非常重要的,凡事多听取基层意见建议,有充分的协商与讨论,不能只有命令式的。
三是考核要简单。考评体系要科学、简单、务实,有可操作性,有现实意义,有助于解决问题、推进工作、惠及于民,不能玩文字游戏,不能助长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,尤其是不要搞过多的材料考评,现实中基层有很多文件材料恐怕都是作假的结果,害的只是那些写材料的干部。
比如有些关于基层工作考评指标的设定,明明就是助长基层去弄虚作假的,明眼人稍微一思考,就知道那些指标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。
凡是都要讲究规则,讲究简单务实科学的规则,这才有张有弛,这才利于长远,而不致于搞运动战、打突击,更不致于搞形式主义、弄虚作假。否则就真的是既有怨言牢骚,又得不偿失,谁也讨不到好,真正才是一事无成。